某天,當吃著內裡有餡(說穿了其實就是麻蓉湯圓吧)的新派糖不甩時,大喊了一句:小時在「卅間」糖水檔吃的不會是這個模樣。還記得當時的銻碟上那幾顆雪白丸子,鋪滿砂糖跟芝麻花生碎,比起一般糖水甜品,煙韌口感對小孩子來說,更是與別不同的珍品⋯⋯
「卅間」其實就是現時PMQ後面的士丹頓街一帶。有關「卅間」的起源說法也有多個,最普遍的是某富商在戰前興建了一列共有三十間的樓房,至戰後重建成新社區。更有意思的則是,相傳開埠初時,島上沿岸的這三十間房子,在晚上都會點燈為船家引路導航。
大家都說「卅間」的唐樓充滿特色好香港,中西合璧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。翻查資料,當中有多達三分之一的唐樓,均由葡籍建築師A.H. Basto巴士度設計;巴士度也是其中一位設計最多街角樓的建築師,作品包括位於灣仔經已拆卸的同德大押。
沿鴨巴甸街拾級而上,以往與樹木共生的社區,如今只剩下數幢唐樓,雖然也有保留外貌並進行復修,但大部分都已被拆掉或重建。也因為疫情,往時每年由「卅間街坊盂蘭會」舉行的盂蘭勝會也暫停了,以往香火鼎盛的熱鬧場面也不復再。
到後來,花了大半天仍想不起那個糖水檔的名字,也許就如對「卅間」的記憶一樣,既孰悉且陌生。
參考資料:知埞/中西區關注組
#四眼仔週記 #卅間 #香港建築 #唐樓 #就係香港 #編輯團隊日常